让专业护理触手可及!我院积极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系列活动
根据绍兴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 2024年绍兴市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工程之“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四月,我院护理部组织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系列培训及宣传推广活动。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我院护理部对200余名具有上门服务资质的护士进行了全面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深入解读、法律法规解读、服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风险控制、专科护理技术的出诊要点和经验分享,还特别增加了应急演练环节,以提升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为提升这一服务的知名度,护理部组织成员和各部门专家赴越城区常青树养老公馆举行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为他们进行详细讲解,包括用户注册、需求评估、下单服务、服务执行、效果反馈等,并根据各人情况提供治疗建议,专科护士葛月萍用案例生动讲述老年压力性损伤的预防。老人们纷纷表示,这种上门服务模式极大地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提高了生活质量。
经过精心组织与实施,我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系列活动取得满意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持温暖附医的服务理念,让专业、便捷的护理服务惠及更多人群,让专业护理触手可及。
(昌安门诊部陈瑛、护理部杨飞英)
驱车100公里,只为亲手送上一封真挚的感谢信~
6月18日上午,我院乳腺、甲状腺头颈外科收到一封长达5页的感谢信,送感谢信的是去世不久的胡大伯的女儿。信中,家属用真挚的文字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医护收到感谢信并不少见,但这封感谢信读起来却让人动容。
“当初我和医生说希望我爸能有质量地生活一段时间,看春天的花开,你们已经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农历三月二十四,我爸爸走了,他看过了最美三月天,在亲人的陪伴下安静的离开了。”
在疾病面前,我们有时会无奈、会束手无策、会茫然,尤其是病人和家属,因为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只能求助医生,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胡大伯的女儿说:“我是个不成熟的家属,有时候关心则乱,高压焦虑状态下情绪很容易崩溃,是你们一次次的开导、陪伴和鼓励我们。”医护人员的日夜陪伴帮助胡大伯一家走过了这艰难的抗癌之路。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胡大伯女儿每次打饭,在医院大厅看到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激励着这段温情的双向奔赴。
一封封感谢信,言语之间流露着真挚的感激之情,这不仅是对医护人员的肯定与赞美,更是医护人员,全力以赴为患者保健康、保生命的动力源泉。
(乳腺、甲状腺头颈外科 徐佳颖)
用真心换真情,一声称呼暖人心
7月17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收到了康复出院患者詹爷爷赠送的两面锦旗与一封感谢信。这不仅是对医务人员专业能力与辛勤付出的高度赞扬,更是对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致敬。
刚开始住院时,詹爷爷深受病痛的煎熬,而家属又无法时刻陪在身边,这让他倍感孤独和无助。但正是医护人员一声声亲切的“詹爷爷”,像一股暖流驱散了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信中,詹爷爷不仅赞扬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追求精湛技术的精神,还特别提到了医务人员在诊断、检查、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尤其是他在做气管镜时,孙光胜副主任考虑他的家属均在外地,便放下手头的工作全程陪同,陶学芳主任也时常至他床边亲切问候,随时关注他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
锦旗与感谢信不仅代表着患者的感激之情,更是一份情感的传递和信任。医务人员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获得了认可与尊重。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服务于患者,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茹吴超)